“我在網上看到火把節相關信息,一下就被漂亮的彝族服飾吸引了。”近日,四川涼山火把節盛大啟幕,來自四川雅安的李芮卓聯1對1教學系上發帖者胡瑛卓,沒想到大家都是高三畢業生,有很多共同話題,就相約一起到涼山,一起體驗火把節。
“只要火把一點燃,音樂一響起,無論男女,都會邀你跳舞,這份毫無保留的接納與歡樂,讓人印象太深刻了。”跳完達體舞、看了朵樂荷,她們還計劃深度體驗彝族服飾的制作全過程。
7月11日至8月18日,涼山以“激情火把節·最炫民族時租風”為主題,發動全州17個縣(市),打造歷時1個多月的火把文旅盛宴。據統計,從“儀式”到“衣食”,涼山各縣(市)火把節包含83小樹屋項州級及以上非遺,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技藝、民俗等。
這些非遺并非靜態陳列,而是跳動于節日脈搏,不僅具有共通性,也有差異化。就火把節而言,涼山州府西昌市的火把節,順應城市發展,更現代化,主打游客互動性。布拖、普格兩縣,作為火把節發源地,則更加傳統,不教學僅要專程到“圣火洞”取火,還保留了斗牛、賽馬等競技環節。
涼山當地各具特色的彝族服飾更是讓人賞心悅目。涼山彝族服飾,以各地區的男子褲腳大小,分為三種。“涼山東部義諾地區服飾”,以美姑縣為代表,稱大褲腳服飾;“涼山中西北部圣乍地區服飾”,以喜德、越西、冕寧縣為代表,稱中褲腳服飾;“涼山南部所地地區服飾”,以布拖、普格縣為代表,稱小褲腳服小班教學飾。雖然褲腳大小不同,卻蘊含共通的文化密碼。
涼山全州17個縣(市)共同編織的非遺星圖,也聚會有著各自的“一城一絕”。布拖縣的阿都高腔,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觸時租空間景生情,以情起興,節奏自由,歌詞除固定的外,按旋律即興創作,內容豐富,有愛情曲、勞動曲等。甘洛縣的磨爾秋,形似“飛旋的秋千”,是一種傳統體育競技活動,無論男女老少均可上桿表演……
當彝族銀飾掛在身上叮當作響,當彝族小伙騎著駿馬揚蹄如風,當外國友人感嘆彝族刺繡超前審美……這些璀璨的非遺瑰寶,點燃了涼山火把節的激情。(記者 李曉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