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乾生于1900年,字公健,英文名Eugene Shen(“Eugene”大略取“有乾”的諧音),江蘇吳縣(今姑蘇)人。其父為同濟年夜學第四任校長、教導家沈恩孚(1864—1944)。其弟共享空間沈有鼎(1908—1989)則是有名邏輯學家,師從金岳霖。沈有乾早年就讀于北京清華黌舍,1922年赴美國斯坦福年夜學攻讀心思學,四年后取得博士學位,導師是有名心思學家、美國心思學會會長沃爾特·理查德·邁爾斯(W.R.Miles)。
1929年,沈有乾回到內陸,先后在光華年夜學、浙江年夜學、暨南年夜學、復旦年夜學等校講解心思學、邏輯學和統計學課程,并介入創立中國心思學會。1939年,沈氏再次赴美,在哈佛年夜學講解教導丈量與試驗design及統計方式,次年回國。1948年,沈有乾赴美任結合國秘書處測試與練習科擔任人,1961年退休。1996年于紐約往世。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月,一批留學美國的中國粹者就曾經開端應用眼動追蹤(eye tracking)等迷信試驗方式研討中文瀏覽的特徵,沈有乾就是此中的杰出前驅。沈有乾初抵美國時,曾徵詢斯坦福年夜學傳授、有名教導心思學家劉易斯·特曼(L.Terman),會商在心思學研討範疇應當選擇何種標的目的。特曼是智力考試範疇的威望學者,那時的學術愛好重要集中在天賦的遺傳研討上,詳細思緒是在加利福尼亞的公立黌舍尋覓高智商兒童并對其停止考試與持久追蹤。特曼曾對沈有乾說:“你是本國人,出往與黌舍或其他集團聯繫考試,容有未便。應該努力于試驗室內的題目。”(《悼念六位美國業師》,1986)沈氏服從教員的提出,并在修課經過歷程中結識了試驗心思學家邁爾斯,選擇了以中文瀏覽作為研討課題停止試驗,這些試驗為他后來的博士研討課題供給了基本。
沈有乾憶及現在斷定博士論文的選題時說:“在士年夜(引者按:即斯坦福年夜學)的第二年,我選了一門高等試驗心思學。……那時士年夜心思試驗室新裝一架掛號眼動的拍照機,我由於瀏覽中國文字時眼動情況尚未有人用拍照方式研討過,很想測驗考試這一種察看。那時我的目標只需發明瀏覽中西文字的同異要點,此外別無濃重的愛好。”在沈有乾的阿誰時期,心思學的試驗儀器及技巧尚處于摸索階段。為了完成研討課題,心思學家們往往需求本身改良甚至發現儀器。沈氏的導師邁爾斯就曾對“掛號眼動的拍照機”加以改進,采用拍照記載法(photographic recording)來研討瀏覽行動。此種拍照機并不直接拍攝眼球,而是記載眼動軌跡,從而可以或許丈量人們瀏覽時的凝視次數、凝視逗留時光、瀏覽速率等眼動行動。沈有乾把握了這一研討方式,同時他認識到,中文和英文瀏覽存在著明顯差別:中文凡是呈縱向擺列,而英文則按橫向擺列。文字擺列標的目的的分歧,會不會影響瀏覽的效力和流利性?這在那時仍是個簡直沒人觸及的新題目。
與橫向擺列的拼音文字(例如英語、俄語等所應用的書寫體系等)分歧,漢字的書寫標的目的自共享空間開創之初,歷來是自上而下,縱向書寫。在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發現之后,還是這般。某些看似從右往左寫的橫書,例如牌匾等,現實上可以看作每行只要一個字的縱書。到了十九世紀,橫排中文冊本開端呈現,好比英國布道士馬禮遜《華英字典》、盧戇章《一目了然初階》(漢字與拉丁文拼音對比)等。但直至二十世紀初,橫排的中文冊本仍然未幾見。
“五四”活動以后,有關漢字和漢語改造的會商連續不竭。廢止漢字、推行漢字拉丁化,以及漢字能否應橫向排版,都成為那時的熱議話題。除沈有乾以外,熱情于應用心思學試驗手腕研討漢字題目的學者還有艾偉、周先庚等。在《漢字題目》一書的序文中,艾偉提到:“何種字易于進修?何種字難于進修?從講授經歷中固可探知一二,但是欲窺全豹必需用試驗方式作大批初學者之心思察看,并須把持其情境以探知其進修過程,如是則關鍵地點不難查出,改良之道方能求得。”相較而言,沈有乾則更有志于彌補相干學術範疇的空缺。
1925年,沈有乾與邁爾斯一起配合在《試驗心思學雜志》上頒發了題為《中文橫向與縱聚會場地向瀏覽的眼動拍照記載》的論文。這項研討包括兩個試驗,他們起首測試了11名在斯坦福年夜學的中國留先生,比擬他們瀏覽橫向與縱向的中文資料經過歷程中的眼動行動,繼而比擬了兩個被試,即兩位作者自己瀏覽橫向的英文和中文時的差別。隨后,沈有乾自力頒發了《中文瀏覽的眼動剖析》(1927)一文,對之前的研討加以改良,嚴選瀏覽資料,并增添被試人數。1926年,沈氏完成了博士論文《中文橫向與縱向瀏覽:應用拍照記載法的試驗研討》。這一系列研討初次提醒了瀏覽中文與英文時凝視逗留的空間分布和凝視次數存在明顯差別,并發明瀏覽橫向排版的漢字所需的凝視時光短于縱向排版。
值得留意的是,沈有乾并未直接切磋漢字改造這一那時的熱點話題,也沒有婉言其研討結果對于漢字改造的價值。沈氏在《心思學對于漢文行列題目有什么進獻?》(1933)中沉著客不雅地寫道:“或問現今中國冊本的行列或橫或直,畢竟何優何劣?研討心思學者對此題目有什么看法可以進獻?作者的答覆是:心思學家對于這題目的看法未必比別人的看法有價值,除非他們的立場或許比擬的公正些。這答覆或許要使提問者年夜為掃興,但在現有的心思學智識中其實尋不出什么根據,可以憑良知做作比擬悲觀的結論。”沈有乾以為,無論是本身對中文的眼動研討,仍是周先庚、陳禮江、杜佐周等學者應用其他方式停止的瀏覽試驗,盡管都采用了嚴厲的試驗design,但都不克不及消除瀏覽習氣原因的影響。此外,沈有乾否決將試驗成果直接用來領導漢字改造的實行,由於試驗研討的成果表白,橫向與縱向瀏覽時眼動速率的差異極小,單憑僅有的研討,尚顯缺乏。
當然,沈氏并不否決采用試驗研討的方式來研討中文瀏覽。在那時盼望進步漢字識字率、打掃文盲的年夜佈景下,他主意“不要徒說廢話,不問現實,利用試驗方式往鑒別判定。一方面推行,一方面試驗,積極停止,那才是真正處理文盲的措施”(《識字與瀏覽心思》,1932)。由此可見,作為心思學家的沈有乾,一直保持抱以批評性的迷信目光,誇大以嚴謹的立場介入迷信普及任務,而非將逗留在試驗研討的結果作簡略轉化。
風趣的是,較之于“進退維谷”的博士論文,沈有乾加倍傾慕于邏輯學。在博士進修的最后階段,沈氏赴哈佛年夜學借讀,于是“對于邏輯真可以說是一見鍾情。若非已與心思學成婚生子,必定會與她締白頭之約”。現實上,沈氏并沒有和他鐘愛的邏輯學“白頭偕老”,而是回到斯坦福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扎實的試驗研討方式和迷信的統計學練習隨同了他后來持久的科研、講授及行政生活。
在研討論文、學術漫筆之外,沈有乾在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月還曾創作過多篇小品文,散見于《論語》《新月》等刊,文風以鮮活風趣見長。其回想美國留學歲月的文章后集為《西游回想錄》(西風社,1941)出書(遼寧教導出書社1998年重版,命名為《西游記》)。1948年第三次赴美后,他在很長一段時光里不再從事學術研討,也很少頒發漫筆、小品類文章。他最后一篇公然頒發的作品是《悼念六位美國業師》,回想了在美肄業生活中碰到的多位良師,尤其是與邁爾斯傳授配合研討中文瀏覽的日子。
由于沈有乾從事中舞蹈教室文瀏覽研討的初志并非改造或改進漢字,是以他的研討似乎并沒有對漢字改造活動發生過明顯影響。現實上,阿誰時期在漢字改造題目上的呼聲和實行,都沒有給漢字的將來指明對的的標的目的。
中華國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開端鼎力奉行漢語通俗話、推行漢語拼音計劃,再加上中文打字技巧的普遍利用,使中華各族國民可以或許加倍不難地進修與把握漢字的音、形、義,不只便利教,並且便利學,同時與古代信息技巧的融會度也更高。此刻,漢語和漢字作為國度通用說話文字,其書寫及應用曾經寫進《國度通用說話文字法》,這是中華平易近族凝集力和向心力的堅實保證。
1955年,《光亮日報》頒發的一篇題為《為本報改成橫排告讀者》的文章寫道:“我們以為此刻中國報刊冊本的排版方法,應當隨著古代文明的成長和它的需求而轉變,應當隨著人們生涯習氣的轉變而轉變。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成長的趨向。”這一舉動獲得了全國呼應,橫向排版開端敏捷普及。
可見,盡管沈有乾師長教師早年的研討未能直接擺佈漢字的前程和命運,但我們不該低估、更不該忘卻他所做的進獻。作為應用眼動等古代技巧瑜伽教室從事相干研討的先輩學者,沈氏在心思學、說話學、統計學、邏輯學等範疇的研討結果澤被深遠,亦可謂深刻,尤其是在中文瀏覽方面,更有椎輪之功。在他之后的幾十年間,在這一題目上,國際只要零碎的研討,直到1980年月后才惹起普遍的留意。時至本日,沈有乾的研討方式和結論依然備受器重。更為主要的是,在沈有乾身上所表現出的感性精力和謹慎學風,恰是“五四”前后留學回國的學者為我們留下的可貴遺產。
(作者為華東師范年夜學中國說話文學系講師)
發佈留言